从免耕到刀耕火种再到机械化耕作,世界农业经历了三次升级。土地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沙尘、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和技术的升级,农业大国中国迎来了农业升级的机遇。
在中国农业大学理工学院6层办公室的一张书桌上,摆着一摞书,是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生态环境效应的科普丛书。这张桌子是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的。
李洪文说:“很高兴,经过几年的努力,证明了这项技术的优越性,也证明了中国可以利用自主开发的工具实现保护性耕作。”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生产了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装备,为实施1亿多亩农田保护性耕作提供了装备保障。
70年前,绝大多数农民不敢想象,70年后,通过使用保护性耕作工具,不需在地上翻耕和秸秆覆盖就可以直接种植,省时省力。
李洪文说:“其实,这是一种保护性耕作。
李洪文介绍说,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相关的概念和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沙尘灾害,而且可以减少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培肥土壤,为作物增产创造条件。可在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1992年,当中国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机械时,国外的免耕播种机已经非常成熟并商业化。”但在当时的我国农村,每户只有几亩土地,分散在不同的地块上。国外大型免耕播种机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只能少研究适合我国农村条件的免耕播种机李洪文说。
免耕播种机在2002年获得国家奖。被告地图
初步研究的免耕播种机体积小、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每年可在黄土高原一个种植区进行免耕播种。黄淮海海玉米小麦双季区,秋收玉米后,大量玉米秸秆覆盖地面,给少耕免耕小麦后续播种带来很大困难。最后,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创新了小麦免耕少耕播种技术,防止秸秆堵塞。
李洪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在中国更多的土地上,特别是东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以有效防止黑土退化,“黑土的利用和黑土的保护应该从保护性耕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