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衣无缝”甚至“刀耕火种”到“全方位、全过程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走上了中国特色的道路。
1949年至1980年,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方针政策。在有条件的社会和队伍中设立农机站,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我国农机产业从制造新型农机工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1981年至1995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开始允许农民独立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渐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经营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农机行业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小型农机、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停滞不前,机械配套比例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业作业机械化水平缓慢提高。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农村季节性用工荒的趋势不断出现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开展大规模跨区域小麦收获服务大大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探索解决小农生产与农机规模经营矛盾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农机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产品结构调整,高效大中型农机开始恢复增长,小型农机增速放缓,联合收割机应运而生,一度成为农机行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事实上,农机更新换代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只有从无到有,拖拉机逐步多样化,才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农业机械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的发展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拖拉机为例目前,国内已成功研制出自主式和无人驾驶拖拉机。中国人工智能协会预测,到2030年,无人驾驶拖拉机将在中国农村普及。与70年前拖拉机是“稀罕物”的时代相比,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只能用“巨变”来形容。